成长路上需要人文之光
浏览:5668 次
0篇评论
何清涟老师在《现代化的陷阱》中谈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,让我想起家门口那条正在拓宽的马路。施工队去年春天挖开路基后,因为管线迁移问题停工整整半年,裸露的黄土堆上长出了蒲公英,这让我真切感受到改革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。
书中提到的"非经济因素制约改革",就像我们班尝试小组学习制度时遇到的困扰。最初大家热情高涨,但总有几个同学因为性格内向难以融入。班主任没有急着否定新制度,而是增设了"观察员"角色,让不同性格的同学都能找到参与方式。这种因势利导的智慧,或许就是何老师所说的"深水区改革需要大破大立"。
去年社区改造健身广场时发生的争执至今记忆犹新。施工方计划砍掉老槐树安装健身器材,几位银发老人日夜守护着陪伴他们三十年的老树。后来街道办重新设计方案,既保留老树又增设环形步道,树荫下的石桌成了新的棋牌角。这让我明白,社会发展就像老树发新芽,需要兼顾效率与温度。
表姐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经历也印证了书中观点。她参与开发的助学APP本是为山区孩子提供教育资源,却因过度追求点击量添加了游戏功能。当团队意识到这可能加重孩子手机依赖时,毅然删除了娱乐模块。这种取舍间的抉择,正是何老师强调的"规范经济追求"的现实写照。
站在教学楼的连廊远眺,新城区玻璃幕墙反射着朝阳,老城区的青瓦屋顶升起袅袅炊烟。这种新与旧的交融景象,让我想起何老师说的"发展要从人文精神开始"。就像生物课上学的生态系统,社会发展也需要保持多样性的平衡。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