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义的天平需要更坚定的砝码

 浏览:4062 次
 0篇评论

今年春天,安徽一起贪腐案件的判决引发热议。曾在颍泉区耗资三千万建造豪华办公楼的"白宫书记"张治安,因受贿和报复陷害罪被判死缓。这个结果像块投入水面的石头,激起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思考涟漪。

张治安的堕落轨迹令人心惊。他不仅收受巨额贿赂,更将公权力化作伤人利器——举报人李国福因他的打击报复含恨离世。当法庭宣布没收全部财产、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时,旁听席上有人悄悄抹眼泪。这眼泪既为逝去的生命而流,也为被践踏的公平而落。

近年来"死缓"判决在贪腐案中频频出现,就像重复播放的老电影。菜市场里的大爷会边挑西红柿边说:"贪几个亿和贪几百万,判得都差不多嘛。"这话虽不专业,却道出普通百姓的困惑:这样的判决真的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吗?

《论语》有言"见义不为,无勇也",面对贪腐,法律本应是最锋利的正义之剑。但现实中,这把剑有时像被裹上了棉布。某地查处的粮食系统窝案,二十余人涉案金额过亿,主犯却仍获死缓。这让举报者家属在深夜里辗转反侧:难道贪腐的代价,就是换个地方继续活着?

北宋名臣包拯曾怒斥"廉者,民之表也;贪者,民之贼也"。今天的反腐倡廉,更需要让每个判决都成为醒世钟。当阳光照进法庭,我们期待看见的不只是法槌起落,更是能涤荡污浊的正义之光。毕竟,司法的温度不在于对犯罪者的宽容,而在于对千万守法者的守护。
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