钓鱼岛:守护碧海青山的民族担当

 浏览:3540 次
 0篇评论

清晨的阳光洒在钓鱼岛的礁石上,浪花拍打出千年不变的韵律。这片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的岛屿,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六百余年的历史记忆。明朝永乐年间《顺风相送》的航海日志里,"钓鱼屿"三个字已如珍珠般镶嵌在东海航线上,清光绪十九年更立界碑昭告天下。这片碧海青山见证的,不仅是潮起潮落的自然轮回,更镌刻着中国先民拓海戍疆的足迹。
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美国在《冲绳归还协定》中私相授受的荒唐行径,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块。当时正在联合国安理会工作的中国外交官们,在纽约的深夜里逐字推敲抗议声明,稿纸上凝结的墨迹至今仍能触摸到那份灼热。正如《战国策》所言"寸土必争,尺地不让",中国政府当即发表严正声明,海外侨胞自发组织保钓运动,用行动诠释着"虽千万人吾往矣"的气节。

当2012年日本上演"购岛"闹剧时,西安中学的课间广播突然响起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操场上自发聚集的师生们举起连夜赶制的标语;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渡轮同时鸣笛三分钟,汽笛声与海浪声交织成震撼人心的交响。这些鲜活的场景,恰似《诗经》中"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"的现代回响,展现着新时代中华儿女守护疆土的赤子之心。

站在"两个一百年"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懂得"打铁还需自身硬"的深意。当"蛟龙"号深潜器在钓鱼岛周边海域采集岩样,当"北斗"卫星系统精准标注每一寸领海坐标,科技工作者们正用创新之笔续写着卫疆故事。这让人想起顾炎武"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"的警句,在5G信号覆盖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。

习主席在南海阅兵时曾说:"老祖宗留下的国土,我们一寸也不能丢。"这句话既是对历史的庄严承诺,更是对未来的坚定宣言。当我们凝视钓鱼岛遥感地图上跳动的经纬度,看到的不仅是坐标系的数字组合,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坐标——这里有郑和船队的智慧,有甲午忠魂的悲壮,更有新时代少年胸中激荡的报国热忱。
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