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恩的种子在时光里发芽

 浏览:3545 次
 0篇评论

深秋的淮阴街头,有个年轻人正蜷缩在桥洞下啃着发霉的馒头。远处洗衣坊传来的捣衣声,像是敲打在他空瘪胃袋上的鼓点。这个后来成为大将军的韩信不会想到,那位佝偻着背的老妇人递来的热粥,会成为照亮他整个人生的烛火。当我们在历史书里读到"漂母饭信"的故事时,总能触摸到人性中最柔软的质地——那些不经意的善意,往往能在寒冬里捂热整个春天。

林清玄先生窗台上的长春藤,在老伯布满茧子的掌心里舒展开蜷缩的叶片。我忽然想起外婆总把邻居送来的红薯苗种在搪瓷盆里,她说:"植物要连着泥土给,情分才能扎下根。"原来感恩不是精巧的盆栽,而是要把收到的温暖连带着培育它的土壤,一起传递到需要生长的地方。

巷口包子铺的王叔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:清晨第一笼包子永远留给拾荒者。去年暴雨冲垮店铺时,那些平日佝偻的身影竟在雨幕中挺得笔直,用捡来的塑料布为他筑起临时屏障。这让我想起课本里"结草衔环"的典故,原来跨越千年的感恩之心,始终像种子在人间流转,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。

1969年的洪水漫过堤坝时,有个年轻电工在齐胸深的水里往返七次。他救下的第七个孩子后来成了他的学生,而那个学生现在是我的物理老师。每次看他擦拭实验室里老旧的电路板,总觉得那些铜丝像极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。有些恩情不需要刻意铭记,它会自己长成新的枝桠,在岁月里继续荫蔽后人。

当我们把历史长河里的感恩故事串成珠链,会发现每颗珍珠都折射着相似的光芒。从漂母的粗瓷碗到现代人的保温杯,盛放善意的容器在变,但温暖始终保持着恒定的温度。就像种子发芽不需要见证,感恩的情愫总会在某个清晨,悄悄顶开记忆的冻土。
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