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篾声中的匠心

 浏览:3956 次
 0篇评论

老话常说"手艺多了不压身",村头的篾匠胡爷爷用半辈子光阴印证着这句话。每当我看见屋檐下挂着的新竹筛,总会想起那个蝉鸣悠长的下午。

那年暑假雨水特别勤,青石板路上总汪着水洼。我攥着母亲给的五块钱去买盐,刚转过祠堂拐角,就听见"唰唰"的劈竹声。顺着声音望去,胡爷爷正坐在老槐树下,褪色的蓝布衫上沾着竹屑,脚边堆着粗细不一的青竹。他左手按着竹筒,右手握的篾刀斜斜一劈,原本挺直的竹筒便像开花似的裂成八瓣。

"小囡来瞧瞧?"老人眼角笑出菊花纹,从竹筐里摸出个竹蜻蜓递给我。我这才注意到他身旁的竹编百宝箱:细如发丝的篾条整整齐齐码在隔层里,几件半成品竹器泛着温润的光泽。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把油亮的木尺,尺身上深深浅浅的刻度里嵌着竹丝,像是把岁月都量进去了。

劈开的竹片在老人手里翻飞,时而用木尺比划,时而拿篾刀修边。当他把薄如蝉翼的篾片浸入清水时,隔壁李爷爷拄着雕花拐杖踱过来:"老胡的手艺,比当年给祠堂编灯笼那会儿更精道了。"阳光透过槐树叶,在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掌上投下光斑,那些交错的新旧伤痕,仿佛也是某种神秘的篾纹。

暮色渐浓时,我兜里除了盐包,还多了只竹编蚱蜢。胡爷爷继续借着天光编竹筛,篾片相击的脆响混着归鸟啁啾,在巷子里荡出老远。如今每当我擦拭竹器,指腹触到细密均匀的纹路时,总觉得那些纵横交错的篾条里,藏着光阴酿成的密码。

本文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